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 > 第8章

第二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第二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同志以深邃的历史思维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生态兴衰决定人类文明兴衰的著名论断,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客观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生态观和认识论,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这一论断在不同场合被多次强调,在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这为我们正确理解生态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态文明反映了人类对人与自然规律认识的成果。生态文明体现了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对人类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忽视的反思。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在哲学观念、发展模式和制度文化上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新认识,必然会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类社会的发展严重受制于资源环境的约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工业文明的一些弊端不断显现,大量出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应对这些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对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哲学理念进行深刻反思,选择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最本质的内涵和价值取向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基本生活需要的供养,以及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一切原材料,无不源自大自然的恩赐。但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环境对人类废弃物的吸纳、净化也是有限的,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就不可能长久。生态文明体现了一种关系的和谐,既包括人类社会内部、自然界内部的关系,也包括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强调发展,自然界和人类都要发展,并且要永续发展,这种发展只能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发展。生态文明的思想是随着人与自然界的发展,针对过去的反思、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准确判断提出来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进步的基本条件,是生态文明最本质的内涵和价值取向。20世纪末,随着全球性的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人类经过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开始探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当今世界,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离不开资源环境的竞争。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我们党顺应人类历史发展、遵从文明进步客观规律的高度生态自觉性。

二、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习近平同志非常注重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 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作用。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哲学思想。《道德经》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道法自然”是道家最为核心的思想。人在自然中的定位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即所谓“天人之际”问题或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道法自然”的中心概念是“道”,人与自然万物来自一个共同的总根源“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作为道家哲学最高与最基本的范畴,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与本质,以及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和法则。《庄子·齐物论》中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之道可以合一,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即天人合一。按照现代语言,可以说人与自然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是不能分彼此的。

“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观讲求物我平等,尊重自然的主体地位。老子提倡对待“道”的态度是:“天地广大,常法道以生,况人可不敬道乎?”在古人看来,人类应该遵循自然之道,效法道的自然无为,按照万物的自然性质,辅助万物自然地发展而不妄加干涉,自觉地顺应天地自然形成的时空秩序而不应对其进行干扰和破坏,更不应把自己凌驾于万物之上,以征服者的态度无情地掠夺自然,反自然之道而行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现了对包括动植物在内的自然界的一种尊重而非凌越、自然无为而非妄作的“法天贵真”态度。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充分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勤俭节约生活态度。这些睿智朴素的观点对于当今世界向自然无限索取、物欲不断膨胀的人类行为,具有深刻的警示和启迪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我们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