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 > 第13章
第三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同志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讲话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破解了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中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对发展与保护关系的把握更加科学。
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习近平同志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并强调,“发展上适当稳一点,也不要建立在生态环境破坏基础上的快”。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就越强。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力,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孕育万物的能力,也包括各类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条件对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作用。前者是一种自然生产力,是与人的劳动无关的,如墨子所言,天地“兼而有之,兼而食之”;后者是一种社会生产力,通过人的劳动得以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社会生产力有增值的作用,恶劣的生态环境则对社会生产力有贬值的作用。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初期对包括风力、水力、蒸汽、电力等在内的各种自然力的使用情况。他认为这些自然力作为劳动的要素,它们属于资本,被无偿地利用于生产过程,使劳动具有更高的生产能力,从而带来超额利润。这是因为自然力是能够作为要素加入生产但不需要代价的自然要素。“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撇开自然物质不说,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不管社会经济制度如何,自然力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构成要素,这是所有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的,具有超越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特点。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生态环境仅仅被视为人们随意攫取的资源库和肆意排放的废料场。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人类攫取自然资源能力的空前提高以及消费欲望的高度膨胀,人类甚至不顾自然规律,无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对自然生产力造成了巨大破坏。如今,不顾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的行为在许多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四溢的废水、排放的废气,不仅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伴随经济高速增长而来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越来越明显地威胁着地球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影响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全世界无数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例已经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害,如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以及我国的滇池水污染事件等,严峻的现实使我们警醒,牺牲生态环境追求发展的行为就是对生产力的破坏,最终将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要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资源加以保护,使生态系统不再遭受人为因素的过度干扰与破坏,从而保证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使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健康、良性循环。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下最大决心、用最大气力,坚定不移地完成环境保护各项目标任务,突出抓好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环境综合整治、环境执法和综合监管等工作,切实解决好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习近平同志不仅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还强调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把人类的劳动过程划分为三个基本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这些基本要素中,自然生态环境是最基础的要素。这是因为,无论是劳动对象,还是劳动资料,都包含有自然因素,它们是天然自然物或人工自然物,而劳动能力本身也是以人的自身进入劳动过程,是人的活的体力消耗,即人体自身的自然耗费,它是以生产劳动中的一种自然因素的消耗构成劳动过程的一个要素。将生态环境纳入社会生产力范畴,是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和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指的是通过人力、财力的投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对已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为尚未破坏的生态环境提供预防方案,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保障条件。树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同时,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生产力。
在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出现以前,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更新主要依靠自然界本身的力量来完成。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生态退化、环境污染日益严峻,仅靠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已经难以恢复,必须通过人工干预,借助人的力量对生态系统进行科学恢复和重建。作为地球上最有智慧、最有力量、受益最大的物种,人类必须将自己置于自然万物的大系统中,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非人类利益作为衡量的尺度以及行为的出发点,对整个系统的和谐、平衡负责任,充分运用现代高新科技,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建立一种合理协调、共融共通的关系,使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协调,使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够长久地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坚持保护优先的方针,牢牢把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生活方式;只有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构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真正把优美的生态环境留给子孙后代。
三、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习近平同志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并强调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财富,就能带来更多的财富,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习近平同志关于“绿水青山”就是财富的论述,继承了马克思关于“自然界是物质财富源泉”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马克思认为,“正像在生产的第一天一样,形成产品的原始要素,从而也就是形成资本物质成分的要素,即人和自然,是携手并进的”。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我们不但要推进经济发展,也要保护生态环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高度依赖的要素,并越来越显示出其“内部自然要素”的属性,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具有技术含量、就业容量、环境质量的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样才能既培育好金山银山,又保护好绿水青山。
习近平同志指出:“只要指导思想搞对了,只要把两者关系把握好、处理好了,既可以加快发展,又能够守护好生态。”这表明,能不能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首先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取决于思想上的重视程度和发展思路。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例如,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的小国,之所以能连续40多年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再如,有着“欧洲花园”之称的瑞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领悟到创造、保护自己的天然家园的重要性,主动采取相关措施,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认真总结成功做法,端正指导思想,完善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径,提高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努力实现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互动双赢。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推进特色化、集聚化、绿色化发展,优化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关系,谋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