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 > 第23章

第一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第一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一味追求增长速度,忽视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即使短期内增长速度上去了,但过一段时间还是要下来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关键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经济结构。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系经济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

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系经济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当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行至关键路口,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和生态问题,唯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推进改革,经济社会方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着眼长远的根本性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成为破解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就是简单地把增长当作发展、把增长作为第一位的追求所致。“发展方式”的内涵不仅包括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不仅在要素投入上回答了怎样将经济总量做大的问题,而且在路径选择上回答了用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什么样的环境代价做大经济总量的问题。我国生态环境容量有限,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同志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衡量经济建设成败的重要依据,认为“应该在追求更高效益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欲速则不达’,应当看到,立足于追求高速度,往往对资源挤榨过甚,整个经济生活没有回旋余地,不恰当的速度对生产力发展产生一种破坏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不仅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而且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不仅要继续保持发展得“快”,更要注重发展得“好”,不仅要保持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的提升,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路径上要着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努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支撑经济增长的粗放型方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习近平同志还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深入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这一论述,一方面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驱动力。深入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就是要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破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制度性障碍,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法治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强调了对外开放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力牵引作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改革开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身就包括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内容,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坚持用全球视野、战略思维谋划发展,深刻认识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的重要意义,更好地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环境和对外开放格局的新变化,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二、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刻不容缓

习近平同志认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被甩在后边。”指出:“这道坎必须迈过去。迈得越快,发展就越主动;拖延时间越长,就会面临更大被动。”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结构调整逐渐加快,我国面临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种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国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能不能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机遇,顺势而为,是关乎我国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挑战。

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5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贵州视察时指出:“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确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从长远看,必须下决心从根本上改变低端的、粗放的、低效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强调:“用信息化、服务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小、市场前景广阔的电子信息、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2014年3月,习近平同志对广东提出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的要求,指出“腾笼不是空笼,要先立后破,还要研究‘新鸟’进笼‘老鸟’去哪,要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凤凰涅槃”。2013年7月在视察湖北时,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关键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贯彻落实好这些重要要求,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健全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法规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政策环评等机制;必须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对违法违规者出重拳,让破坏生态环境者付出应有代价;涵养社会公众绿色消费生产生活方式,让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成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2007年10月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各地考察时,始终强调要在经济快速发展中重视质量和效益,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向,又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持续进步和创新”,“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从历史发展看,近现代以来有两大趋势充分证明了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焕发的巨大能量。一是科技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与经济发展加速融合,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的周期不断缩短。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各国综合国力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成为国际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二是每一次经济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而每一次经济复苏,往往都离不开技术进步。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能够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错过了源于西方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谁就能为实现经济复苏和未来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习近平同志认为,“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处于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的时代,各大国都着眼危机过后的繁荣超前布局,纷纷调整发展思路,把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许多国家将新能源、生物、信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支持重点,力求在未来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占据制高点。近年来,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全球都在探讨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这根本上也要靠科技进步。重视自主创新已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在抓紧部署、付诸行动。

从我国的实践看,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战略,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法律、规划和政策。把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作为科技发展的着力点,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实施重大专项,确定了一批科技创新战略目标,建设了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基地,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围绕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加强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科技活动的规律出发,完善促进科技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显著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

从整体上讲,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电子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总规模也已跃居世界前列,但是大而不强的问题仍旧十分突出,除少数领域技术进入世界前列以外,产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十分薄弱。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技术支撑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尚未完全构建。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基础技术和基础零部件发展滞后,产品的设计创新性不足,一些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国家发展所必需的重大成套设备、关键部件、大型复杂装备的控制部分、系统集成技术等仍需依靠国外,这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短板因素。这种局面不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任务就无法实现。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要彻底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须加强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建设,集聚创新人才,重点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型种子企业,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生产力转化,推动产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济体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