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 第25章

(一)和平合作传承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基因

第二章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关于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论述的深刻体会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作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系列重要论述,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指导原则、科学内涵、目标路径等进行了深刻论述,回答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深入认识、深刻领会、认真贯彻。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指出,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着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完整地概括丝绸之路精神的内涵。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系统性阐释了丝绸之路精神。丝绸之路精神是中华民族与沿线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宗旨和精髓。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和平与冲突、合作与对抗、开放与封闭、联系与孤立、文明平等与文明优越、互利共赢与自我优先的较量中,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和平合作——“八音合奏,携手和平”

和平是“一带一路”的基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和平合作精神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一)和平合作传承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基因

古丝绸之路,和时兴、战时衰。连通古代中国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形成了人类历史上跨越地理空间最远、连接文明类型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交流大通道,架设起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公元前140年左右的中国汉代,张骞带领一支和平使团从长安出发,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中国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了历史的印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虽然亚洲、欧洲、非洲大陆和海洋上的冲突战乱都曾给古丝绸之路造成冲击和破坏,但合作各方总能克服破坏、阻力和困难,使古丝绸之路重新呈现商贾往来、络绎不绝的繁盛景象。

(二)和平合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

和平合作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世界繁荣与发展的稳定器与强大引擎。习近平主席基于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和对世界大势的深刻洞察指出,“当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2]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个国家都只从本国出发采取行动必然造成集体层面的“合成谬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汲取“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回应当今国际关系的发展需要,强调以世界整体观取代国家中心观,以共同合作精神推进形成共同体意识,主张用对话代替对抗、用合作代替战争、用共同发展的成果改善各国民生,使各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冲突对抗没有赢家、和平合作带来共赢”的真实内涵,最大限度地把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集成起来,擘画出全球和平发展的最大同心圆。

(三)和平合作是新时代开展新型国际合作的伟大实践

兴起于19世纪工业革命后期的地缘政治学,从地理学角度探究掌握全球性或地区性事务的控制力,被西方政治家奉为经典,成为西方大国争霸的理论基础。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各国利益深入交融,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发展格局。时代的进步使国际合作超出了“地理环境+政治权力”的狭隘认知。实践证明,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愈发陈旧落伍,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和平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新时代呼唤新理念。中国应时代之需,提出共建“一带一路”这一合作倡议,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是开展新型国际合作的伟大实践,不附加任何政治筹码,不搞任何形式的意识形态对立,不追求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控制,不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

二、开放包容——“不择细流,汇聚沧海”

2018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3]开放是一种姿态、一种思维,包容是一种气度、一种涵养。开放包容,就是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是丝绸之路精神最显著的特征。

(一)开放包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历史告诉我们,唯有开放才能进步,唯有包容才能让进步持久。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不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出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了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中国总结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和谐共生的成功经验,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创造性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搞封闭机制,不限制合作伙伴的国别范围,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以参与进来,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成为世界历史新篇章的书写者、创造者。

(二)开放包容体现了中国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远见卓识

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4]“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虽然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使跨洋商业活动日趋频繁,激发了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但也催生了欧洲人在美洲、亚洲等地区的殖民掠夺,造成全球范围内的两极分化。21世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兼容并蓄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放眼世界的大国胸襟有机结合,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开放为动力,以包容为内核,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为全球包容性增长提供了新的公共产品,将沿线国家的多样性、差异性和互补性转化为包容性增长的动力与合力,体现出跨越时空的深邃眼光、经略全球的广阔视角和开放大国的责任担当,使沉睡500年的欧亚大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地理大发现”。

(三)开放包容是破解全球性问题的法宝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风险持续上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突显,合作机制封闭化、合作规则碎片化问题突出,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层出不穷。实践证明,人类生活在共同的家园,拥有共同的命运,人类历史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5]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促进互联互通、坚持开放包容,是应对全球性危机和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6]各国只有齐心协力、携手应对挑战,才可能共渡难关,共同开创美好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开放包容作为破解全球性问题的法宝,强调多元主义、平等参与、民主协商,充分尊重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制度、宗教历史文化、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多样性,不搞排他性、封闭性,不刻意追求一致性。

三、互学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7]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学互鉴而丰富。互学互鉴,是在尊重文明多样性、道路多样化和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一)互学互鉴是古丝绸之路兴盛繁荣的重要源泉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国人很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不同文明都需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英国的思想家罗素曾说过,“不同文明的接触,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连接亚欧非的古丝绸之路见证了沿线国家在互通有无、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生存发展能力的历史。它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这条丝绸之路犹如川流不息的“大动脉”,将古代的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连接起来,成为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这条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和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和石榴。商品和知识的交流带来了观念的创新。沿着古丝绸之路,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播撒向世界。源自印度的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起源于中国的儒家文化,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传承了互学互鉴的历史基因,超越古丝绸之路的地理范畴,以欧亚大陆为主体,向非洲、美洲延伸,覆盖世界九大文化圈,必将成为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的连心路、世界各国共同美好生活的圆梦路。

(二)互学互鉴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有力回击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8]文明没有高上、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9]在世界各国推崇倡导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交流互鉴的今天,“文明冲突论”等错误论调仍不时沉渣泛起,一些西方学者站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立场上,延续冷战时期非敌即友的战略判断,偏激地认为文明的差异与隔阂是必然的、永恒的,将文明与战争相互“捆绑”,鼓吹文化差异、文明差异是国际冲突产生的根源,提出其他文明只有学习西方文明成果,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冲突与战争风险。纵观世界历史,两河流域种下的小麦,长江沿岸播撒的稻种,为农业文明揭开序幕;古中国创造负数,阿拉伯人最早测出子午线长度,古印度创造了零的概念,用数学建构生活秩序;楔形文字写就的情诗,玄武岩上的《汉穆拉比法典》,竹简中的《论语》,成为泽被后世的思想力量……历史证明,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开放包容,就不存在“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中国以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以兼收并蓄的涵养,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创造性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文明和谐论”,反对“文明冲突论”,与各国携手打破文化壁垒,体现出中国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诚意与决心。

(三)互学互鉴为解决种族主义、民族宗教问题点燃智慧之光

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人类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但时至今日,一些国家和地区延续数百年的歧视和暴力依然存在,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冲突仍然是导致地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和世界和平的“绊脚石”。古往今来,众多有识之士对解决种族主义、民族宗教冲突等棘手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互学互鉴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共同答案。非洲谚语说,如果你想走得快,你得一个人走;但如果你想走得远,就得和伙伴一起走。波斯谚语说,人心之间,有路相通。历史告诉我们,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中国继承和发扬了人类宝贵的智慧财富,将互学互鉴的理念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之间只有互相尊重、平等交流,才能实现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倡导通过交流互鉴实现学习、消化、融合和创新,减少冲突、矛盾、疑惑和拒绝,实现和而不同、万国安宁、百花齐放、共享发展。

四、互利共赢——“兼容并蓄,利在其中”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10]互利共赢,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通过互惠合作,共同应对威胁和挑战,共同谋划利益和福祉,进而实现互惠互利的共赢发展。

(一)互利共赢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智慧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崇尚“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主张和合共生、互利共赢。距今2 500多年的中国先贤老子曾说过,“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越是为别人着想,自己收获就越多;越是懂得给予和奉献,自己得到的就越多。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只有互利互惠才能实现合作共赢。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古丝绸之路兴盛、发展,结出累累硕果。这条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依托这条经济大动脉,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实现共享。阿拉木图、撒马尔罕、长安等重镇和苏尔港、广州等良港兴旺发达,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由古及今,中国在新时代借鉴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凝结中华文明的历史智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互利共赢”为纽带,将我国发展与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将中国梦与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二)互利共赢是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秉持的重要原则

2014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同沿线国家开展合作,让沿线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11]中国以世界共同发展和繁荣为己任,将互利共赢的理念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提供更多的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携手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敞开大门搞建设,以“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的气魄,与世界各国寻找利益汇合点、政策理念共鸣点、互补合作契合点,寓中国发展于世界繁荣发展之中,使中国完成了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位居世界经济总量次席、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新兴经济体的华丽转身,成就了40多年的发展奇迹。在全球产业分工深度融合、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今天,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走向现代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在30%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经济“火车头”。中国有230多个贸易伙伴,是130个贸易伙伴的前三大进口来源地、61个贸易伙伴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世界上70%的脱贫成果是由中国努力实现的。中国的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继续成为全球和平发展的“稳定锚”、世界繁荣进步的“发动机”、各国合作共赢的“助推器”。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与各国实现互利共赢的脚步也不会停滞。

(三)建立互利共赢伙伴关系是各国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选择

中国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习近平主席洞察历史规律、把握时代潮流,深刻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12]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国际分工,英国棉纺厂加工来自世界各地的棉花,棉布成为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世界就此开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合作共赢成为发展的主旋律。20世纪7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80年代,国际贸易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进入90年代,全球产业链日益形成和发展,以跨国公司为载体,资金、人才、技术的全球流动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面向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通信、区块链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只有顺势而为,才能挺立潮头、把握未来。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主动承担引领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责任。“一带一路”建设以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打通要素全球流动渠道,努力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推动更加均衡、包容和普惠的经济全球化,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是渴望发展繁荣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选择。国际社会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世界“最好的全球化发展模式”。

当今世界,是更加开放包容,还是走向封闭极端?以“五通”为主要内容的互联互通是回答这一世纪之问的“中国答案”。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13]

一、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

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14]“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而通”,彼此多拆墙、少筑墙。“五通”组成的互联互通相互联系,构成了“一带一路”建设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方向,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

(一)互联互通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

自古以来,互联互通就是人类社会的追求。[15]其精神实质就是敞开心扉、拥抱开放。人类的祖先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创造出众多互联互通的奇迹。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享誉世界的丝绸之路;唐朝鉴真东渡日本,让大唐文明远播东瀛;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成就了人类最早的远航传奇;哥伦布、麦哲伦发现了新大陆,掀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在中国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信念,寓意了古人与外界互联互通的向往与执着。从古至今,人类怀揣着对外界的希冀,不断突破自身的认知局限。互联互通传承了历史的基因,是民心所向、现实所需,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有关各方的共同追求。

(二)互联互通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的必然选择

古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当时经济全球化的尝试和实践,是经济全球化的“幼儿版”,推动了沿线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不同文明的对话和沟通,在人类历史上书写出辉煌灿烂的篇章。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实现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奇迹,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已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比起筚路蓝缕的先辈,我们更有理由、更有条件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互联互通。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之一就是打造现代版互联互通的新格局,通过全方位互联互通,使参与各方跨越地理分隔和国家疆界,将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活跃的东亚经济圈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带动欧亚大陆广大腹地区域的发展,辐射亚欧非各大洲,促进形成统一大市场,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总体架构,提升世界贸易体系的活力。

(三)互联互通是全方位、网络化的大联通

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指出,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不光是平面化和单线条的联通,而更应该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化的大联通。[16]在互联互通中,“互联”着眼于沿线各国基础设施的联通,“互通”着眼于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等的高速流通,“互联”是“互通”的基础、合作的前提。共建“一带一路”,就是用“互联”让沿线各国获得平等的发展权利,以“互通”使其自主掌握合作的主动权,通过基础设施和各领域互联互通,加强中国经济同世界的联系,拉近沿线国家在地理空间、物理空间和制度空间上的距离,深化和扩大各国之间的投资贸易合作,加强彼此经济的深度融合,带动世界经济发展。

二、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是互联互通的重要依托

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中国将同各方继续努力,构建以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17]在区域经济学中,经济走廊是指依托一定的交通运输干线、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而形成的带状区域经济单元。在这个区域内,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通过互联互通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作用,连接带动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点状密集、以点带面、线状延伸的走廊经济区,实现生产、流通、发展的一体化。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走向,是构建区域经济合作网络和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重要依托。

(一)以经济走廊为依托推进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选择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主要沿着自然或贸易交流形成的走廊依次展开。“香料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丝绸之路”“信仰之路”等,曾构成整个世界的中枢神经系统。哥伦布发现的大西洋新航道、达·伽马发现的印度洋新航道,改变了全球贸易交往格局,使欧洲成为东西方之间新的中心。20世纪90年代中期,整个欧亚人口的25%,城市人口的70%,都集中在若干主要交通走廊沿线。这些走廊成为连接欧亚经济的“主动脉”。“一带一路”建设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依托重要经济通道构建产业合作带,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推动各国经济协同发展。从现实角度看,“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经济“造血”能力不足,投资能力有限。“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打通两个经济圈之间的经济通道,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依托纵横交错、贯通四方的铁路、公路、航空和能源管网,优先打造若干经济合作走廊,释放走廊辐射潜力,帮助沿线发展中国家突破发展瓶颈,引入“造血机制”,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以经济走廊为依托推进互联互通,是实现协同推进与分类施策有机统一的重要抓手

“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度多样、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水平不一,合作诉求、面临问题千差万别,与中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及国际合作关系也存在很大差异。上述情况决定了推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必须要综合考虑各种复杂因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方式予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统筹陆海两大方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以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作为互联互通的载体,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以人文交流为纽带,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提高基础设施线路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力,建设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实现政策对接、利益融合、繁荣共享。

(三)以经济走廊为依托推进互联互通,是实现中国内外联动发展的重要举措

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通江达海,辐射五洲,对外以线连接、以带支撑起整个“一带一路”,对内服务于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各条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均以中国国内地区为起点,向南强化与东盟、南亚地区经贸往来,向西强化与中亚、西亚地区交流合作,向东扩展沿海地区腹地辐射功能,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相互衔接,与国土空间规划在布局上相互融合,将推动对外开放与优化内部空间结构相结合,是我国促进东中西部互动合作、内外联动发展的大通道,有利于推动内陆地区、西部地区从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的前沿,有利于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有利于推动国内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有利于打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

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也是许多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资源禀赋,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联动发展。[18]

(一)设施联通是合作发展的基础

作为生产性投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不仅其本身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够通过建立各国之间、各区域之间更为快捷、便利和安全的贸易通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投资与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激发各国发展潜力,为人文交流创造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大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来的全球供应链、价值链革命,超越自然与政治地理边界,形成人类经济联动发展的循环系统,支撑起全球经济体系,将“营养物质”输送到世界各地。实践证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以公路、铁路、港口、空运、水运等为基础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以光缆、卫星等为基础的通信基础设施网络,以能源管道、电网为基础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等,构成“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成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血脉。

(二)设施联通是各国深化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共同愿望

全球基础设施的发展使世界从割裂走向互联,从民族分割走向融合。互联互通并非中国人的独创,早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在东南亚,东盟早在2003年决定加快区域一体化步伐,2009年正式发表开展互联互通建设的联合声明,致力于以多元投资方式全面推进设施联通总体规划,2012年东盟域内海陆空交通网络化建设全面展开,2016年正式出台《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在非洲,非洲国家统一组织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制订了“泛非高速公路网”计划,非洲铁路联盟于2004年提出“十大铁路通道”计划,非洲联盟先后于2005年、2012年通过了“非洲行动计划”“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规划”,谋划建设数十条跨区域“交通走廊”。在欧洲,欧盟专门开展“泛欧交通运输网”建设,旨在加强各成员国之间,尤其是经济欠发达边缘地区国家的基础设施纽带。2016年2月,在上海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央行行长和财长会议上,与会各国共同宣布启动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决定增强基础设施计划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一致认为,加强互联互通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别基础设施的正面溢出效应、创造更多投资机会具有重要作用。

(三)设施联通是突破沿线国家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整体滞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各地区未能实现有效互联,内部割裂比较严重,无法突破“贫困恶性循环”,难以实现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形成有效联通的世界大市场的前提。共建“一带一路”设施联通致力于解决传统全球化遗留的“联而不通,通而不畅”难题,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前提下,通过对接技术及建设标准、规划建设国际骨干通道,推动形成贯通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网络,构建覆盖欧亚大陆的贸易大通道、产业大通道和物流大通道,打造商流、物流、人流、资本流、信息流一体化的新型全球链接方式,促进沿线国家之间贸易投资与产业合作。伴随设施联通水平不断提升,一些几乎被世界“遗忘”的发展中国家加速融入全球供应链、价值链,获得了突破发展短板和瓶颈的重大机遇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增强了发展后劲,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是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举措

全球范围内的互联互通是全球化时代的本质特征。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提出“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的概念,指出“我们应该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守望相助,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也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19]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引领,深入对接各国和国际组织经济发展规划,推动形成以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为依托、以铁路、管网等为支撑的互联互通网络,促进陆上、海上、空中、网上互联互通,共同携手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

(一)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内在要求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践行互联互通理念贯穿其中,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具包容性的多元合作平台,为生产要素和财富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融通提供了新渠道。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通过立体化推进基础设施的硬件联通、规章制度标准政策的软件联通、人文交流友好互信的人文联通,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全方位对接,是推动各国联动增长、共同繁荣的有力举措,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核心理念的运用和发展,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内在要求。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主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合作关系”,突破地理环境的约束和个别行业领域的偏狭,对接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发展规划和倡议,以多元化手段在多个领域加强合作机制建设,深化多边及第三方市场合作,助力更多国家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形成有效联动机制,在经济共振中实现世界联动发展、共同繁荣。

(二)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为全球共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引发治理困境、公平赤字,加剧了财富鸿沟与阶层分化。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本质是一种非强制性、非依附性的合作关系,致力于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破除传统全球化的“中心—边缘”结构和传统全球治理中的“金字塔垂直等级”,努力解决困扰世界发展的“非均衡”“碎片化”等问题,为推动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提供强大动力。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将合作视野拓展至全世界,将合作范围锁定为全方位互联互通,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以互利合作为保障,是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后,主动铺设的与世界积极互动的全新路径,为那些希望加快自身发展、更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提供了新选择,有利于释放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发展潜力,有利于减少全球发展“洼地”、破解“发展赤字”。

(三)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新动力

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是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是通向和平发展的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了新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交流互鉴,需要各个国家秉持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理念,听取和吸收其他国家的意见建议,充分考虑和尊重彼此的利益诉求,凝聚合作共识,找到利益契合点,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实现融合发展。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脉相承,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通过优化整合各国优势,使广大发展中国家都能从合作中受益,通过推动各国加快开放,为各国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提供重要保障,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包容性增长。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以文明互鉴开创多元文明交融的新路径,通过推动各国相互信任、平等协商、共同决策,促进人文交流机制化、长效化、深入化,切实促进文化相融、民心相通,将不同文明间的包容和交流提升至新境界。

以共建“一带一路”引领我国全面对外开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出的重大决策。在新的历史时期,共建“一带一路”正逐步推动我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地区延伸,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一、“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

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的定位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管总规划,也是我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动作为。[20]这是对“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意义的深刻阐释。

(一)“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和全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2017年9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上指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21]生产力的变化要求生产关系的调整,群体性崛起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要求在全球事务中享有更大的话语权,要求全球治理进行改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顺应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潮流,强调发展的普惠性和公平权,强调全球政治的民主化,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多合作求发展的机会和参与全球治理的机会,是对现有全球化的补充、完善和创新。

(二)“一带一路”建设彰显了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和态度

历史上的兴盛期和开放期往往是重合的,一个国家强盛才能充满信心开放,而开放促进一个国家强盛。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放型经济的基础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演变。对今天的中国来说,问题已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中国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更加自觉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共建“一带一路”引领全方位对外开放,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使中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通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向世界发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最强音,彰显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和态度。

(三)“一带一路”建设是开放理论的重大创新

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形象地指出,这“一带一路”,就是要再为我们这只大鹏插上两只翅膀,建设好了,大鹏就可以飞得更高更远。[22]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将中国发展置于更广阔国际空间来谋划的主动开放之举。这一宏伟倡议,不仅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布局进行了统筹谋划,而且对中国与世界实现开放共赢的路径进行了顶层设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我国开放理论的重大创新。

二、推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014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23]这就要求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抓住和用好中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需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新角色相比,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不高、国际制度性话语权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外部环境新形势,中国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不断增强我们在国际规则制定上的话语权和制度性权利,认识好、把握好、利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当前,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国内外经贸往来之密、要素流动之广、市场融合之深前所未有,中国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越来越依靠中国。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扩大开放也提出了新要求。当前,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部分中低端产品过剩和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并存,产业链不够稳固和安全,与开放水平不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有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顺应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通过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大程度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更大力度拓展国际人才、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高效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国内国际要素资源有序自由流动、全球高效配置,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三)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需要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球经济结构面临深度调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一带一路”建设立足高水平对外开放,注重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效益,为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由“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推动更多的装备、技术、标准、服务成功走出去,使“中国品牌”“中国建设”在沿线国家赢得了广泛赞誉。“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跨国投资由以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转变,吸引外资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聚集,通过对外投资构建跨国产业链、价值链,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三、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准确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现阶段经济禀赋和比较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立足我国实际、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禀赋和比较优势,又有助于相关国家共同发展,必将开创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经过长期发展和积累,中国经济禀赋不再是单一的劳动力丰裕,而是形成了包括资本要素、硬件基础设施、软件政策制度等的多元结构。首先,人力资本的逐步积淀和物质资本的持续积累使中国具备了充足的资本要素,加快由劳动力丰裕型要素禀赋结构向资本丰裕型要素禀赋结构转变。中国已经具备较强的资本实力,可以自主选择发展符合自身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中国在制造业不断发展中积累了大量先进技术,形成了较为完整高效的产业链。最后,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和对外经贸的广泛开展,带动中国交通运输网、信息通信网和电网等硬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些质量高、覆盖广的基础设施能够适应中国发展阶段的提升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是中国长期建设形成的比较优势。

(二)“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陆海统筹的重要抓手

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带一路”是一个整体,要齐头并进,两只翅膀都要硬起来。[24]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发展中大国,但对外开放主要是通过利用海洋经济的平台,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内陆地区在开放方面相对滞后,总体呈现海强陆弱的格局。“一带一路”是中国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的两只臂膀,丝绸之路经济带从陆上拥抱世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海上联通世界。“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陆海统筹的重要抓手,不仅利用海洋平台,还有效利用陆上国际大通道,能够使内陆腹地得到有效开放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既有利于激发陆上的活力,连片推进、联动发展,也有利于释放海上的潜力,联湾共舞、合作共赢,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三)“一带一路”建设是东中西部协同开放发展的重要实践

中国对外开放从沿海起步,由东向西渐次推进,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也面临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建设以沿边地区为前沿,以内陆重点经济区为腹地,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引领,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同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沿边开发开放联动,能够极大优化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改变过去点状、块状发展格局,形成以点连线、由点带面、线廊互动的发展格局,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合作的前沿。内陆和沿边地区劳动力充裕,自然资源富集,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逐步从开放“末梢”走向开放前沿,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广阔。

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2019年4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指出,我们要共同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反对保护主义,继续把共建“一带一路”同各国发展战略、区域和国际发展议程有效对接、协同增效,通过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各种形式,鼓励更多国家和企业深入参与,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25]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契合各国发展需要,为促进各国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提供了新方案。

(一)共建“一带一路”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动作为

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如果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如果采取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结果必然是封上了别人的门,也堵上了自己的路。[26]习近平总书记以“门”“路”为喻,形象而深刻地指出只顾自己发展、不顾他国利益行为的危害,倡议“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中国理念,开放包容、务实进取、勇于担当的中国态度,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的发展趋势,使各种经济要素冲破地理障碍得到更合理配置,通过提高有效供给催生新的需求,重塑世界生产、投资和消费格局,为经济全球化找到可持续的新动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开放包容,推动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分配差距等全球性问题,为引导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勾画了新愿景。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不仅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也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

(二)共建“一带一路”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案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27]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新的经济增长点仍未形成。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贫富悬殊和南北差距扩大问题依然严重,贫困及其衍生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这种形势下,最迫切的任务是挖掘潜在需求、创造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发展引擎,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共建“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连接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先导,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为各方搭建了一个开放高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有利于充分发挥沿线国家比较优势,有利于整合沿线国家产能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推进各参与国的互利合作,扩大利益汇合点,培育发展新动能,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开展区域合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

(三)共建“一带一路”是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内在要求

2018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28]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挑战加大,国际贸易与投资增长动能不足,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逆全球化政策的溢出效应不断扩散。全球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彰显出全球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将这种现象概括为“全球治理供给不足”。如何消除这种治理赤字,是全球治理的第一大难题,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实践表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要合作而不要对抗,要双赢、多赢、共赢而不要单赢,不断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合作面,引导各方形成共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作出的新贡献,对于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鲜明地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世界胸怀。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积极的实践者,而共建“一带一路”正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一、努力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2016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同沿线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努力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共同营造良好环境。[29]这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明确了基本内涵和主要目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时代主题,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基于利益共享,是推动构建利益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欢迎各国结合自身国情,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携手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30]

作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全球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与沿线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了沿线国家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了新动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各方的平等协商和合作发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有利于实现在共商共建共享基础上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沿线各国将经济互补性转化为发展推动力,有利于在全球化进程中搭建共同发展的利益平台,释放经济全球化正面效应,增添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从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二)共建“一带一路”基于责任共担,是推动构建责任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各国共同面临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积极履行国际责任、承担国际义务,致力于通过为国际社会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以应对全球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而是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我们要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3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帮助沿线国家发展、致力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责任担当。作为惠及各方的重大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重要举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通过连接起不同文明,携手各国共同担负解决国际性难题的责任,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三)共建“一带一路”基于人类发展,是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32]从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是水到渠成的理念升华。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引下,中国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坚定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坚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新时代的中国将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努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最高目标

2017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3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邃,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最美好的前进目标。

(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蕴的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史与中华文化天下观的血脉基因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的政治上平等相待、互商互谅,与中华文化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思想不谋而合;倡导的安全上守望相助、共建共享与中华文化与邻为善、亲仁善邻思想息息相关;倡导的经济上合作共赢、互惠互利与中华文化贵利尚义、以义制利思想一脉相承;倡导的文化上交流互鉴、兼容并蓄与中华文化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思想殊途同归;倡导生态上的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理念与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异曲同工。回顾历史,张骞西行、鉴真东渡、郑和远航,这些名垂青史的文明交往佳话,无不体现海纳百川的大同思想,无不折射兼济天下的胸襟气度,无不践行协和万邦的高尚信念。可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蕴的正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史与中华文化天下观的血脉基因,着眼的正是本国和世界、全局和长远的大势,体现的正是解决人类面临难题的中国智慧,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成为大势,共创人类更加光明未来正成为大道,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业正成为大任。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了深入阐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路径、办法,充满了对世界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从2013年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搭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的擘画与亲力亲为的推动,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赞同。“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3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日益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国际共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创建和维持一个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勾画了蓝图

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35]从联合国决议首次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国际社会评价“习近平为创建和维持一个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勾画了蓝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今天,当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齐心协力、互利合作才能应对挑战,实现共赢。以天下为己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是我们的时代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非一夕之功能成,亦非一己之力能至,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一带一路”建设把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让各国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携手共进,共建“一带一路”就一定能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2018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36]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建设有力促进了各国政治互信、经济融合、人文交融,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一)“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国家间政治互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铺垫稳定之基

2017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指出,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37]政策沟通,战略对接,求同存异,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的鲜明特征。欧亚经济联盟、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非盟2063年议程、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土耳其的“中间走廊”倡议、蒙古国的“发展之路”、越南的“两廊一圈”、英国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各国和各地区发展战略对接起来、政策协调起来,合作大方向明确了、合力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越来越多,合作的愿望越来越浓,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迈进的共识越来越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推动与沿线各国发展规划对接为基础,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人文交流为支柱,以金融互利合作为重要保障,积极开展多双边和区域合作,是一种新型合作模式,是一条互利共赢之路。

(二)“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国家间经济互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发展之力

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38]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涵,就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成就举世瞩目。“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应者云集,就是因为它找到了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回应了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有助于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释放发展潜力、拓展市场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内生增长动力和抗风险能力,增进普通民众福祉。从欧亚地区到拉美、非洲,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一带一路”视为机遇之路、发展之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越走越宽广。

(三)“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国家间人文互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人文内涵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39] 2016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40]要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必须在世界各国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人文交流格局。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和带动下,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日趋活跃,各类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年、艺术节、旅游年等人文交流项目百花齐放,频繁往来的文化交流让各国人民的心贴得越来越近,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也让“一带一路”建设拥有了更加深厚的土壤。

面对滚滚向前的时代大潮,“一带一路”建设乘势而上、顺势而为,造福人民,造福世界。中国同各国在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上携手奋斗,一定能够创造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

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41]我们期待同各方一道,完善合作理念,着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把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落到实处,做到集思广益、尽施所长、惠及各方。本着开放、绿色、廉洁理念,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把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对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规则、标准和最佳实践,统筹推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让各国都从中受益,实现共同发展。[4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顺应世界大势,符合各方利益,引起广泛共鸣,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行动指南,开启了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征程。

一、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与正确义利观,努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是中国外交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对人类发展与全球治理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植根于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沃土,发轫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契合解决全球发展问题的现实需要,跨越不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之间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共鸣。不管是远亲还是近邻,只要认可这一原则,都可以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好朋友、好伙伴。

(一)共商要事是擘画高质量蓝图的有效方式

中国坚定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主张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通过加强政策沟通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平等独立的国际关系行为体,都可以坐到一起,共谋发展大计,共绘发展蓝图。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积淀、发展方向和实施方案都是各参与方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成果,也将不断凝聚起勠力同心共建“一带一路”的磅礴“正能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契合各国发展理念,在对外合作实践中显示出强大适应性与顽强生命力,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闪耀着多个文明智慧光芒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前景光明、风光无限。

(二)共襄盛举是建设高质量项目的优化路径

众人拾柴火焰高,十指抱拳力千斤。中国的发展奇迹是14亿人民共同创造的,世界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70多亿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伟浩大的工程,需要各参与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一砖一瓦垒成高楼大厦,以涓涓细流汇成大江瀚海。作为一个经济合作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协调各方力量、整合优势资源,与各国发展战略深度对接,积极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充分调动各方参与项目建设,形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和产能合作等高质量、可视性成果,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共享成果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终归宿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主张超越零和博弈、非此即彼等思维方式,倡导践行正确义利观,坚持义利相兼、先义后利,坚持各方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致力于开创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从古至今,中国始终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作为高尚的道德追求,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终极追求。中国积极与世界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需求相对接,为沿线国家带来先进的工厂、便捷的交通、廉价的电力、清洁的饮水、大量的就业和投资机会,使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中国在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过程中,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人以渔,通过技术援助与转移、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为各国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帮助增强自我“造血”能力。中国坚持以公平透明的方式“分蛋糕”,从不谋求“吃独食”,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都坚持一视同仁、合理分成,让参与方各得其所,全面共享共建成果,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二、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

理念指引行动,行动决定未来。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我们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共同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43]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开放、绿色、廉洁理念,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为完善全球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近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坚定不移推进反腐倡廉,行动果断务实,成效举世瞩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全球公共利益和人类长远利益置于首位,不搞孤立主义、保护主义,不搞掠夺式发展,呈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清晰的发展导向。

(一)建设开放包容的丝绸之路与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高度契合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开放是中国经济腾飞的秘诀,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史一再证明,开放带来发展,闭塞导致落后。身处全球化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深邃目光审视中国的新时代对外开放,在多个场合多次明确指出,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向世界释放出中国筑巢引凤、更好融入世界的明确信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既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也不搞基于意识形态标准划界的小团体,更不搞强制摊派责任义务的军事同盟,主张只要各国有意愿,都可以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都可以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快车”,都可以享受中国提供的公共产品。这充分体现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博大胸怀和责任担当。

(二)建设绿色环保的丝绸之路与中国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绿色是新时代的底色,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国始终不渝奉行“两山”理论,坚持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大刀阔斧的力度,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国不仅珍惜自己的绿水青山,也珍视他国的绿水青山,尊重别国追求绿色发展的权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敏感、环境管理基础相对薄弱、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国家生态环境复杂、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保问题突出,一些国家面临空气污染、水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危机,严重制约“一带一路”建设可持续发展。中国弘扬多边主义精神、履行国际责任,积极推动建设绿色利益、绿色责任和绿色命运共同体,倡导建设资源节约、绿色消费、低碳智慧的丝绸之路,不断丰富绿色丝绸之路的内涵;积极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构建绿色金融国际平台,加强绿色产能合作,共同打造“一带一路”绿色产业链;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气候协定》等有效对接,同各国一道努力统筹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三者关系,共建绿色发展之路,共建美丽地球家园。

(三)建设廉洁清正的丝绸之路与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高度契合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加强国际反腐合作,让“一带一路”成为廉洁之路。[44]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崇尚廉洁、鄙弃贪腐,是古老文明的共同价值追求。廉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也是“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塑造一个腐败难行、廉洁易商的营商环境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意义重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正风反腐工作,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将正风反腐之剑越磨越亮。中国不断推动反腐败国际合作向纵深发展,坚持一切国际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同各方共建风清气正的廉洁丝绸之路。中国坚持多措并举营造良好国内营商环境,多管齐下引导规范走出去企业经营活动,致力于打造良心工程、干净工程、精品工程,树立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的良好国际形象。从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到二十国集团,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到《二十国集团反腐败追逃追赃高级原则》,从《北京反腐败宣言》到《廉洁丝绸之路北京倡议》,中国积极构建国际反腐合作网络,消弭反腐合作中的各种分歧和制度差异、地缘政治争端,凝聚反腐国际合力,与各国携手在推动建立国际反腐新秩序的道路上迈出坚定步伐,将廉洁的种子播撒到“一带一路”各个角落,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

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要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推动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进行,同时要尊重各国法律法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同时确保商业和财政上的可持续性,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45]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引领国际规则标准持续深度对接的潮流,契合沿线国家人民渴望共享发展机遇的期望,体现全球范围内普遍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取向,是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重要指引。

(一)精准对接高标准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国际标准是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强调继续加强市场、规则、标准等方面的软联通。标准作为生产的依据、贸易的语言、市场的规则和合作的桥梁纽带,是行业发展的“指南针”和“灯塔”,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首先体现在高标准上。当前,中国与国际标准接轨还不够,国内标准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的能力仍需培育。正因如此,中国注重发挥规则标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发布《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为基础设施、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投资贸易便利化和人文交流等全方位互联互通提供机制保障。积极推进国际标准对接与互认,加强与有关规则和标准体系相互兼容,突破标准壁垒,努力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一带一路”软联通,打造畅通无阻的“规则高速公路”。

(二)始终坚持惠民生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宗旨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条铁律,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政党。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人民情怀,始终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历史责任感,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出发,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携手发展社会经济、改善民生福祉。中国企业无论走到哪里,都始终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分享扩大就业、改善人居、扶贫减贫的宝贵经验,实施了一大批顺民意、纾民困、得民心的民生项目。近年来,在沿线国家和地区,从道路桥梁到学校医院,从培训工坊到工矿企业,从饮水工程到光明行动,“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为东道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使更多沿线国家拥有了便利的出行、优质的教育、先进的医疗、稳定的就业,逐渐摆脱温饱之虞,拥抱幸福生活。世界银行发布研究报告指出,“一带一路”相关投资可以帮助全球3 4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其中2 940万人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一带一路”,应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得到越来越多沿线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三)着力确保可持续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2019年6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指出,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契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诉求。[46]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能成其大。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百年工程、千年大计,是一幅需要精雕细琢的“工笔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统筹推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确保“一带一路”建设在商业和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避免出现“半拉子工程”。确保“一带一路”建设可持续的前提是互惠互利。互惠互利不同于过去的殖民主义,更不同于“送红包”,而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黄金法则”,使参与各方都从合作中受益。为确保共建“一带一路”商业和财务上的可持续,中国坚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鼓励多边开发机构与沿线国家开展联合融资,支持第三方市场合作,发挥公共资金带动作用,动员长期资本及私人部门资本参与建设;坚持急人所急、雪中送炭,向财政困难及身处困境的国家伸出援手,提供优惠贷款,适时减免债务,保证项目资金来源和收益的稳定性;重视“一带一路”低收入国家实际国情和发展需求,发布《“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向沿线国家提供债务可持续性分析工具,帮助“一带一路”参与各方提高投融资决策科学性和债务管理能力。


[1]《弘扬丝路精神 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6月6日。

[2]《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

[3]《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人民日报》2018年8月28日。

[4]《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3月29日。

[5]《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

[6]《习近平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发表书面致辞》,《人民日报》2017年6月19日。

[7]《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

[8]《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

[9]《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

[10]《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

[1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强调 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人民日报》2014年11月7日。

[12]《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

[13]《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

[14]《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

[15]《联通引领发展 伙伴聚焦合作——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1月9日。

[16]《联通引领发展 伙伴聚焦合作——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1月9日。

[17]《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

[18]《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

[19]《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

[20]《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76页。

[21]《深化互利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在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上的发言》,《人民日报》2017年9月6日。

[22]《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47页。

[2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人民日报》2014年12月7日。

[24]《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79页。

[25]《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人民日报》2019年4月28日。

[26]《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

[27]《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

[28]《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人民日报》2018年8月28日。

[2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借鉴历史经验创新合作理念 让“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5月1日。

[30]《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

[3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借鉴历史经验创新合作理念让“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5月1日。

[32]《顺应时代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

[33]《开辟合作新起点 谋求发展新动力——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人民日报》2017年5月16日。

[34]《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17年1月1日。

[35]《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

[36]《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人民日报》2018年8月28日。

[37]《开辟合作新起点 谋求发展新动力——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人民日报》2017年5月16日。

[38]《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3月29日。

[39]《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

[4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借鉴历史经验创新合作理念 让“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5月1日。

[41]《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

[42]《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人民日报》2019年4月28日。

[43]《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

[44]《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

[45]《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

[46]《坚持可持续发展 共创繁荣美好世界——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19年6月8日。

(一)和平合作传承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基因

古丝绸之路,和时兴、战时衰。连通古代中国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形成了人类历史上跨越地理空间最远、连接文明类型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交流大通道,架设起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公元前140年左右的中国汉代,张骞带领一支和平使团从长安出发,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中国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了历史的印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虽然亚洲、欧洲、非洲大陆和海洋上的冲突战乱都曾给古丝绸之路造成冲击和破坏,但合作各方总能克服破坏、阻力和困难,使古丝绸之路重新呈现商贾往来、络绎不绝的繁盛景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